蚕豆枯萎病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即蚕豆尖镰孢霉,为燕麦镰孢蚕豆转化型。此病多危害蚕豆花期,先从植株下部开始,起初叶脉呈褐色或临近叶脉的叶组织变黄,之后随着病情加重,蚕豆叶子开始枯黄脱落。根部发育不良,侧根少,入土浅。发病中后期茎秆维管束变褐色,病株逐渐枯死。蚕豆生长逐渐衰弱,植株矮小,叶色淡黄,叶尖和叶缘变黑,茎基部黑褐色,顶部茎叶萎垂,最后萎凋,呈明显的枯萎症状。
病叶初呈淡绿色,逐渐变为浅黄色,叶缘尤其是叶尖部分常变黑焦枯。叶片自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病叶常扭折、弯曲,干枯脱落。病株茎基部有黑褐色病斑,稍凹陷,潮湿时常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茎基部病斑逐渐向上发展,致使茎上部分嫩尖倾斜或下垂,整个植株枯死。根系受害,侧根和主根上均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条纹,逐渐发展,可导致主根变黑,皮层腐烂,须根全部坏死并消失。病株根系弱小,极易拔出。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黑。
蚕豆枯蒌病病原种类复杂,有多种病害并发现象。有时分为基腐病、根腐病和菱蔫病。一般在蚕豆现蕾到始花期出现基腐、根腐、萎蔫等现象,幼荚期受害最重。主要发生于根系及茎基部,受该病侵染后,蚕豆生长逐渐衰弱,植株矮小,叶色淡黄,叶尖和叶缘变黑,茎基部黑褐色,顶部茎叶萎垂,最后萎凋,呈明显的枯萎症状。叶片不脱落,但花蕾易掉,幼荚不饱满,逐渐干瘪。检视根部,细根腐败消失,主根短小,变黑色或褐色,呈鼠尾状,髓部为锈褐色,最后腐烂,植株很容易拔起。
在苗期也可发病,造成烂种或死苗。但典型的枯萎病多在开花结荚时突然发生,田间常造成一团一片的死亡。潮湿时在茎基部表面产生淡红色霉层。苗期被害,先在须根尖端上变黑色,然后蔓延到主根上,造成根部皮层腐烂,主根也变成黑色。由于根部被害,引起茎部变黑,地上部的茎叶变黄萎焉,植株矮小,叶片枯焦,严重时,病株被害,根部皮层腐烂,须根消失,致使植株下部叶变黄,至上而下发展,有时病株萎焉,若剖开根、茎部,可见维管束变黑色。危害严重时,病株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