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地区,一般7~8月多雨的年份易发病。病害传播很快,一个病害侵染循环周期大约十天。高温多雨,相对湿度高的天数多的季节发病严重。种植密度高不透风湿度会加快病害的传播,增大风险。玉米连茬则病害的风险高。种植感病品种增加风险。如果病害在玉米生长的早期发生,后期的病害流行的风险增加。
玉米品种之间存在抗性差异,感病品种易发病。在导致玉米灰斑病发生流行因素中,玉米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因素。在同样环境条件和同样存在着大量病菌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发病程度都不相同,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也不同,苗期基本不发病,拔节抽雄期开始发病,灌浆期暴发为害。
灰斑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影响较为明显,苗期低温多雨,成株期高温高湿,长期阴雨连绵,适宜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病害多在温暖潮湿,雾日较多,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区发生。植株叶片的生理年龄影响病害发展,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叶向上发展。
在栽培管理措施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播种节令、种植密度和施肥管理。免耕或少耕的田块由于病残体积累发病严重,播种时间偏迟,栽培密度过大,使玉米植株过于茂密荫蔽,不施底肥和磷钾肥,偏施氮肥,后期脱肥、管理粗放的地块植株抗病力弱均有利病害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