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粉痂病的症状和病因是什么?

2024-12-15 18:17

主要为害块茎和根部。块茎表皮上先产生褐色小点,外围有半透明晕环,逐渐隆起成大小不等的疱状斑,表面破裂后散出大量暗褐色粉状物,病斑中央下陷,外围常具有木栓化斑环。根部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病菌以休眠孢子囊球在种薯内或随病残物遗落在土壤中越冬,病薯和病土成为翌年本病的初侵染源。病害远距离传播靠种薯调运,田间近距离传播则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5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静止后成为变形体,从根毛、皮孔或伤口侵入寄主;变形体在寄主细胞内发育,分裂为多核的原生质团,后期分化为单核的休眠孢子囊,集结为海绵状的休眠孢子囊球,充满寄主细胞内。土壤湿度90%左右,土温18~20℃,pH4.7~5.4,适于病菌发育,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易发病。马铃薯粉痂病是鞭毛菌亚门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薯块及根部,有时茎也可染病。感染后商品薯品质外观下降,价格降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块茎染病初现针头大褐色小斑,外围有半透明晕环,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mm不等的“疱斑”,表皮破裂后皮下组织现桔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病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根部染病于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发病原因包括种薯带菌传播、薯块快速膨大时田间持水量偏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通透气差、pH值偏酸性、土壤中有效性硼和钙严重匮乏等。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