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虫蛀入稻茎为害,可造成枯鞘、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虫伤株。大螟危害的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大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虫粪多,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且大部分不在稻茎内;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边较多,田中间较少,别于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但在田边杂草繁茂的田块,全田均有大螟分布,而非仅限于近田埂区域。蛀食水稻茎部,为害分蘗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为害株田间呈聚集分布,中心明显。大螟为害状与二化螟相似,但虫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且田埂边为害较重。大螟可在小麦田为害,主要以越冬代高龄幼虫蛀食茎秆、第1代低龄幼虫为害小麦青穗。小麦成为大螟为害的有效中间寄主,积累了1代大螟基数,使稻田第2代大螟数量迅速上升。同时部分荒芜油菜田块,杂草丛生,也成为大螟的良好过渡环境。根据室外观察,大螟幼虫在无水状态下的爬行距离和速度可达到二化螟的1.5~2.0倍。而舒城县阙店乡中稻种植后期普遍存在烤田环节,这一栽培方式有利于大螟转株为害,造成中稻田大螟为害严重。同时稻茬小麦、稻茬油菜及免耕直播水稻种植方式的不断推广,也为大螟提供了有利的栖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