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措施。大豆灰斑病初侵染源主要是带菌种子和田间带菌残体,防治上应注意尽量减少菌源、选育抗病良种和在病害流行年份及时喷药保护。1.种子处理种子上的症状明显,播前可进行人工粒选以病粒;或用种子重量0.3%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多福合剂拌种。2.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在大豆中虽未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程度差异明显,抗病力强的品种叶片上病斑数量少,病斑小,籽粒被害轻。经鉴定,抗病力较强的品种(系)有合584、合383、合585、合597、东农61~2546、早生裸、中生裸等;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抗病性并不强。大豆植株各部位如叶片和豆荚的抗病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是叶片抗病的,荚和籽粒被害也较轻。但少数品种例外,叶片被害虽轻,种子却严重感病,因此在选育抗病品种时应予以注意。3.药剂防治。有效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在叶片发病初期和结荚期各喷1次。4.栽培防病。遗留田间的病残体在收获后要及时翻犁,以减少越冬菌源量;实行大面积与非寄主植物如小麦、玉米、棉、麻、薯类等作物轮作。发病初期可用下列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一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一10天喷1次,连续喷2一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