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猪以蹄部水疱为特征,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蹄冠、蹄叉、蹄踵发红、形成水疱和溃烂,有继发感染时,蹄壳可能脱落。口蹄病是一种侵犯牛、羊和猪等有蹄类家畜的病毒性烈性传染病,对家畜危害很大,偶可传染给人。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口腔黏膜及皮肤(尤以手、足)等发生水疱以至溃疡形成。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不食、流涎,口腔内及鼻镜、乳房、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有水疱或破裂后形成红色糜烂。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表现为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部分猪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病变。治宜抗病毒、局部消炎。猪口蹄疫一般多发于冬春季节,直接和间接接触都能使猪患病,如病猪、泔水、被污染的饲养用具及运输工具等都能传播。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3天。严重时蹄冠水泡连成片,常使角质和基部分离造成“脱靴”,此时病猪常爬行或伏地不起,踢之疼痛鸣叫,这是典型症状。鼻镜及口腔粘膜也常见有水泡或烂斑。哺乳仔猪不见上述症状,多突然死于心肌炎。猪口蹄疫的症状:体温升高40-41℃,闭口流涎,舌面和颊粘膜发生水疮,趾间及蹄冠皮肤表现热、肿、痛,继发水疱,烂斑。潜伏期通常为2—3天,长的可达7—10天。已经免疫而保护力不足的猪,潜伏期通常延长。成年猪和仔猪的临床症状不同,成年猪主要表现为发生水疱和跛行,而仔猪常因心肌炎、瘫痪而猝死。通常做法是注射口蹄疫病毒弱毒株高度免疫血清来进行治疗,对于猪口蹄疫疾病的防治,建议的做法是:按流程接种相关疫苗,以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