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真菌侵害引起,其孢子囊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在温室中,生产活动是主要传染源。该病最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低于10℃或高于28℃较难发病,低于5℃或高于30℃基本不发病。适宜发病湿度为85%以上,尤其在叶片有水膜时最易受侵染。湿度低于70%病菌孢子难以发芽,低于60%则不能产生。霜霉病在黄瓜的幼苗期到开花结果期均可发生,大棚内因温湿度调控不善易发病,尤其在15~25℃、湿度85%以上时病菌异常活跃。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低会限制病菌活动或导致其死亡。
春季霜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而病害流行的关键是湿度。多雨多露、昼夜温差大时病害传播最快。棚内湿度大、温度16℃以上时易出现发病中心。温室和塑料大棚若温湿度控制不当、通风不及时,夜间温度低、湿度大易结露,叶片长时间保持水滴会加重病害。白天应通风换气降低湿度,病害盛发期少浇水,将湿度降至不利于病菌侵染的水平。
黄瓜霜霉病是大棚种植中频发且难治的病害,传播速度快,若不及时防治会导致植株失绿、枯萎,影响产量。病菌为活体专性寄生真菌,种子不带菌,主要靠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侵入。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起始温度为16℃,流行适温为24℃,相对湿度需85%以上。该病蔓延迅速,称为“跑马干”,一旦出现中心病株,3~4次再侵染即可酿成大灾,因此防治关键在于尽早发现中心病株或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