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炭疽病的发病规律是怎样的?

2024-11-27 11:00

葡萄炭疽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一年生枝蔓表层组织及病果上越冬,也能在叶痕、穗梗及节部等处越冬。次年春季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分生孢子可从皮孔、气孔、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从果皮上侵入,病菌侵入后10~20天即可发病,果实着色期发病加重,直至采收。

菌丝在12~40摄氏度间均可生长,以28摄氏度最适宜。产生分生孢子最适温度为26~30摄氏度,萌发最适温度为28~32摄氏度。分生孢子的传播与萌发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或降雨,因此多雨、高温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

一般自6月可以侵入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近成熟期发病日渐加重。谢花后半月(约6月10~15日)出现病果,成为全年的第一次发病高峰。至8月10日前后,由于果实大量成熟,每逢闷热雷雨,该病进入发病盛期,是全年危害最严重的一次。多雨年份或在果园排水不良和棚架过低、枝蔓过密、树龄增加等条件下,薄皮品种、晚熟品种和优良品种病情较重,早熟品种较轻。

病害多自近地面的下层果穗开始发病。株行过密、施氮过多、黏重土壤、密度大、透气差、田间湿度大、地势低洼,则发病重。二年生蔓的皮层脱落后即不带菌,老蔓也不带菌。上海地区在5月下旬就能见到危害症状,以后病情逐渐加重。该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是25~28°C,超过32°C不利于孢子的产生和侵染。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