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在第二年6月份,病菌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飞溅等传播,从表皮、气孔、伤口侵入叶内引起发病。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玉米大斑病的流行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及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则抑制病害发展。在春玉米区,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且遇连续阴雨天时,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