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发病的条件有哪些?

2024-11-22 11:17

暖冬导致灰飞虱越冬基数大,为玉米粗缩病毒源的积累创造了条件。灰飞虱是传播玉米粗缩病的唯一介体。春夏高温干旱有利于病害蔓延,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水肥不足、有机肥施入偏少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免疫力减弱,也有利于发病。粗缩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在田间的活动密切相关。当田间小麦近于成熟时,第一代灰飞虱带毒传向玉米,播种越早,发病越重。

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早春播种(4月上、中旬)和麦茬玉米(6月中旬后播种)发病田少且发病轻;5月中旬前后播种发病重,主要原因是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灰飞虱第一代成虫传毒盛期,此时田间嫩绿植物少,导致灰飞虱集中危害。玉米苗期至7叶期为感病敏感期,10叶期后为安全叶龄期。

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季干旱的气候条件,加上越冬寄主毒源多、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虫量大,利于粗缩病的发生。玉米对锌反应敏感,常被用作缺锌的指示作物。缺锌时,因生长素不足导致细胞壁不能伸长,植株发育缓慢,节间变短;刚出土的幼苗形成白色芽,俗称“白芽症”或“花白苗”。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