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灰霉病的发病过程是什么?

2024-11-18 11:08

灰霉菌从开败的雌花侵入,初期花瓣呈水浸状,表面密生白霜,后变软腐烂并长出灰褐色霉层,导致花瓣腐烂、萎蔫、脱落。病菌由病花向幼瓜蒂部扩展,使幼瓜蒂部褪绿,渐呈水渍状湿腐、萎缩,产生灰色霉层。发病初期,花蕾、幼瓜蒂部呈水渍状,色渐变浅,病部变软、腐烂。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黑色霉状物,花冠枯萎腐烂,瓜条停止生长,瓜尖腐烂。叶部发病时,病斑初为水渍状,后变为浅灰褐色,直径达0.2-0.25厘米,边缘较明显,中间有时有灰色霉状物或不明显的轮纹。茎上发病则溃烂,生灰褐色霉状物,前部瓜蔓折断死亡。

灰霉病的病原萌发需要一定湿度,相对湿度88%~100%均可萌发,以92%~95%为最佳。春季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气温偏低(20℃以下),棚内湿度90%以上,结露持续时间长,放风不及时,是灰霉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条件。病菌发育适温为20~25℃,最高30~32℃,最低4℃。果实发病时,病菌从凋萎的雌花侵入,逐渐变软腐烂并长出灰褐色霉层,病部向幼果发展,染病瓜条初期顶端褪绿,后呈水渍状软腐、萎缩,表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病原主要以菌核、分生孢子或菌丝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可存活4-5个月,成为保护地下茬作物的初始菌源。病菌借气流、浇水等农事操作传播,行间走动、整枝、蘸花、浇水均可传播,发病的叶、花、果上的分生孢子落到健株上可引起重复侵染。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