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枯病的发病有何规律?

2024-11-13 23:36

发病适温20℃左右。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寸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反之则轻。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适当晚播则发病轻。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发病重。高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碱地。菌源:小麦病残体和种子带菌是病害重要的初次侵染来源,其上菌源的有无和多少是影响病害流行程度的主要因素。气候:小麦叶枯病菌喜低温、高湿气候。病客在低温、多雨的条件下容易发生。温、湿度条件既影响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和病害的潜育期,也影响病害的传播。如在夜间温度低于7℃,气候干燥等条件下,病害的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速度均较慢。相反地,当夜间温度上升到8-10℃以上和有降雨时,传播较快。栽培:措施病田连作、田间病桩残体残留较多和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病害初染源增多,病害发生重;土壤结构差、土质窘薄的麦田,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差,病害发生重;氮肥施用过多,引起植株倒伏和小麦群体密度过大,使叶片重叠,通风透光不良,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冬麦早播,成熟期提前,病害发生加重;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而减轻发病。品种:小麦品种间对叶枯病的抗病力有明显差异。一般高秆、晚熟品种较矮秆、早熟品种抗病,春性小麦品种较冬性小麦品种发病重。小麦叶枯病的流行与适宜的气候条件(降雨频繁、气候温和)、特殊的裁培措施、有效的接种体和感病品种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小麦叶枯病的发病规律:几种叶枯病菌多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残体中越夏或越冬。种子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病菌为苗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感染重的种子,常在土中腐烂;轻病者可以出苗,但生长衰弱。染病组织及染病残体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直接侵人或从伤口和气孔侵入寄主。如温度和湿度适合,发病后不久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致使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干枯死亡。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扩展。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