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豇豆长出真叶时,易导致霉病的出现。叶片是此病症的主要发病部位,严重时还会造成叶片掉落。若遇见大雨、潮湿高温天气时,还会导致病症加重。防治方法:农户需要对田间管理实施强化,并保持田间的透光性与通风性,做到种植合理化,不要大批量种植与密集种植,这样能有效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此外,对于患病的落叶需要及时清除,这样能降低病害的传播。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最适,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能生长,20℃最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湿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份。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大田条件下散落在豆叶上的子囊孢子存活12天。病菌的接种体及菌丝侵染豇豆时,要求植株表面保持自由水48~72小时,相对湿度低于100%,病菌即不能侵染。豇豆菌核病一般在开花后发生,病菌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受害期较长。豇豆青枯病病菌喜高温、高湿、偏酸性环境,发病适气候条件为温度30~37℃,适PH值为6.6。土壤含水量超过25%时,植株生长不良,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6~10月。在植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致叶片萎蔫。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青枯病的病症是从上至下带绿萎焉,维管束变褐色。青枯病也是细菌性病害。一般是因为高温而引起的青枯病。在高温高湿、重茬连作、地洼土黏、田间积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况下,该病容易发生。豇豆根腐病植株主根与地表下茎是受害的主要部位。此病属一种土传病害,高温高湿易发生,秋季多雨及排水不良、粘重低洼地和连作地种植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