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豆类专化型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病害,侵染大豆的整株,为害叶片、茎、根等部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尤其在中国东北地区、云南、四川、河南等地较为常见,常导致植株死亡,部分品种死株率可达30%。发病初期,病株全株或一侧叶片从上至下急剧凋萎,呈青污绿色;后期病叶变褐色枯焦,病株易拔起,枯死时仍保持绿色或暗绿色,故称青枯病。病茎纵剖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横切面在高湿条件下挤压可见白色黏液溢出。
防治大豆枯萎病可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源、与本科作物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株。生物防治主要通过灌根进行。化学防治则包括种子浸种、拌种,及时喷施除虫灭菌药,并在发病时及时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