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作或贫瘠的土地容易发生缺锌,磷肥施用量大(特别是一些伪劣复合肥采用低成本的难溶性磷元素原料),以及施用氮肥过多(特别是高氮型复合肥一次性施肥而“不追氮肥”的粗放式施肥方式),均会导致土壤有效锌的不足。土壤酸度高、湿度大、有机肥少,也容易缺锌。发病规律主要是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寄主茎基部或根部侵入,潜育期3~10天,出现中心病株后,地表菌丝向四周蔓延。发病适温30℃,特别是高温及时晴时雨利于菌核萌发。连作地、酸性土或砂性地发病重。
玉米缺锌症常发生在苗期,主要表现为出苗后1~2周就有叶片失绿现象,即白芽病;3~6片叶时缺锌叶肉组织沿着叶脉出现纵向浅黄色或白色条纹,即白苗病,先是老叶片基部叶脉间失绿呈黄白色,逐渐向叶尖方向发展,整个叶片呈现黄白色的条纹。拔节期之后轻者表现为植株矮小、生长受阻、节间变短、秃尖缺粒,造成减产;严重者叶肉组织坏死,叶片呈现半透明薄膜状,整个植株死亡,造成绝收。
植株的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或白色的条纹,叶片或叶缘有时候会出现白色的斑点并且会迅速扩大,甚至导致植株整棵坏死;植株的叶面呈半透明,或沿着失绿的条纹裂开,部分叶缘坏死。氮、磷肥和未腐熟的有机肥与锌肥出现拮抗;不注重平衡施肥,土壤碱化;农药过量使用,土壤中金属离子与微肥出现抗拮。玉米缺锌常发生在pH6.5的中性和碱性土壤,特别是石灰性土壤上,其中有机质贫乏和熟化度低的土壤更易发生缺锌;土壤有效磷高或大量施用磷肥会导致磷、锌拮抗而诱发缺锌;酸性土壤过量施用石灰会诱发缺锌;长期不施有机肥的土壤,土地平整时暴露出心土或大量施用氮肥或未腐熟猪、牛厩肥的土壤会加重缺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