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土壤长时间处于积水状态时容易引起大豆疫病,而在地势低洼、土壤排水不良、土壤为黏土、重茬地的地块中发生该病的情况比较严重,若土壤中有许多的病原线虫,则会加重病害的发生。主要是水肥管理不当或气候变化造成的。适合本地的抗病良种,加强中耕肥水科学管理,注重中后期病虫草害科学绿色综合防控。影响病害发生的关键因子是土壤温度。大豆疫病是靠病菌进行传播,土壤或病残体是主要病菌源,病菌通过降水和灌溉水进行传播。因此,充足的水分是病害侵染、流行的必要条件。该病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夜潮地、积水地、低洼地。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块,发生病害重的植株均在积水和出水口处。发病初期应根据植保要求喷施58%甲霜灵锰锌粉剂(或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加新高脂膜800倍液进行防治,同时应及时消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同时喷施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对全园进行消毒处理。大豆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品种的抗病性、土壤湿度和栽培制度等。在土壤温度为15~20℃时,遇大雨田间积水的病区,此病发生严重。土壤长时间积水是发病必要条件。地势低洼、土壤为黏土且排水不良,重茬地,发病重。土壤中病原线虫多,加重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