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是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土传真菌病害。发病率一般为10%-20%,严重的达30%以上。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特点是在玉米近地面2~3节处茎基部叶鞘和茎秆上发生水渍状软化,变褐腐烂,有酸臭味,腐烂处凹陷,茎秆倒折。症状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褪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捏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
采用先进科学的农业培管措施,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生长结果的环境条件,增强长势,提高抗性;同时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抑制条件和减轻病虫草害危害的程度。这是最经济、最基础的防治措施。
初侵染:玉米茎基腐病属于土传病害。禾谷镰刀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腐霉菌以卵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传播:带有镰刀菌的植株残体→子囊壳→子囊孢子→气流传播种子带菌,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侵入与发病: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颈、中胚轴和根,使根腐烂。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
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期至乳熟期开始发病,典型症状表现为:(1)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水泽状而青枯。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聚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天后忽晴天多见。(2)茎基腐烂型: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病株茎基部变软,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及地面上1-3节间多出现黑色软腐,遇风易倒折,在潮湿时病部初期出现白色,后期为粉红色霉状物。(3)果穗腐烂型:有的果穗发病后下垂,穗柄变柔软,苞叶青枯、不易剥离,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晦暗无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