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2024-10-26 22:47

病原真菌以在土壤中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种子亦可带病。越冬后的菌核,在大田封垄后,在土壤温度和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源。大豆扬花期病原孢子落到花上,利用花的养分萌发,在花开过以后侵染进入植株。病原菌在茎内部生长向上发展,然后转到茎杆的外部,显症。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8-10年,但在潮湿土壤中存活时间短。此病以混杂在种子里的菌核、茎秆内的菌核越冬,第2年发病侵染。向日葵茬种大豆、重迎茬大豆、低洼地大豆、密度大长势繁茂的大豆发病重,7月底至8月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豆株茎上形成的菌核呈圆柱形、鼠粪状或不规则形。子囊孢子通过风、气流飞散传播浸染大豆植株。大豆田排水良好、地势平整发病轻;合理密植、通风透光条件好的地块发病轻。地势低洼及排水不畅、施用氮肥过多、大豆生长茂密和通风不良,有利于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