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常发生于低湿地带,多见于湿雨季节。细菌通过损伤的皮肤侵入机体。羊只长期拥挤,环境潮湿,相互践踏,容易使蹄部受到损伤,为细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羊群在潮湿、炎热、多雨的季节或低洼的放牧场所,易被竹条、石头、铁钉等尖锐异物刺伤,或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踩伤,通过伤口感染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从而导致发病。羊腐蹄病是秋季常发病,且牛和猪都能感染。传染性的羊腐蹄病是由坏死杆菌侵入羊蹄缝内,造成蹄质变软、烂伤流出脓性分泌物的传染病,其特征是局部组织发炎、坏死。山羊方面的报道显示,所有腐蹄病的病例都与感染结节梭形杆菌有关。牧场的湿度与病的分布密切相关,干旱地区很少发生。湿度能使蹄壳的角质软化,便于细菌穿入。结节梭形杆菌可在受染羊的蹄壳上存在多年,在羊蹄之外的生存不超过10天,在土壤中也不能增殖,因此患腐蹄病的羊是唯一的长期传染源。此外,涉及的病菌还有坏死梭形杆菌和羊肢腐蚀螺旋体。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本病是由坏死梭形杆菌与结节梭菌共同作用引起的。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的病例,可能继发脓棒状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甚至大肠杆菌的感染,导致严重后果,并可能引发蛆的侵袭。羊发生腐蹄病的主要原因是饲草中矿物质钙、磷缺乏,钙、磷比例不平衡,微量元素锌、铜等缺乏,致使羊蹄疏松。春季羊舍内潮湿泥泞,羊蹄长时间被粪尿、泥浆和雨水浸泡,导致局部组织软化,被石子、铁屑、坚硬的草木、玻璃碴等尖锐物质刺伤软组织,引发细菌感染,最终导致蹄部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