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真叶上出现极小的茶色小点,小点逐步扩大,变为黄褐色,形成直径3mm左右的从叶脉包围的多角形病斑。这时,病斑周围黄变,形成黄色晕环。然后,病斑逐渐变成白色,脆而易碎。在田间与黄瓜霜霉病混合发生,病斑比较接近,有时容易混淆,但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几个多角形水渍状病斑,而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背面产生针状水渍状病斑,往往几十个病斑同时发生。病情发生趋势没有霜霉病迅速,对黄瓜生长影响没有霜霉病严重。
黄瓜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果实和茎蔓。叶片染病后,先呈淡绿色水浸状斑点,渐呈黄褐色、淡褐色、淡黄色、灰白色、白色,因受叶脉限制叶背面病斑呈多角形。潮湿时叶背病斑外有乳白色菌脓,干燥时呈白色薄膜状或白色粉末状,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卷须染病后,出现水浸状小点,沿茎沟纵向扩展成短条状,湿度大时也有菌脓,严重者病部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后表层留有白痕。果实上病斑初呈水浸状圆形小点,扩展后为不规则的或连片的病斑,病斑溃裂,溢出白色菌脓,并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而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可侵染叶片、叶柄、茎、瓜条,苗期发病时,子叶上形成圆形和半圆形的褐色斑,稍凹陷,后期叶干枯,成株期叶片上初见水渍状圆形褪绿斑点,稍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褐色斑,外线黄色晕圈,湿度大时叶背病斑外围有明显的水渍状绿色晕圈,病斑上出现乳白色水珠状菌脓,干后留有膜状的痕,后期病斑干裂穿孔。茎和瓜条上的病斑开裂溃烂,瓜条蒂部受害,甚至会烂到种子上。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呈淡褐色油纸状斑块。茎蔓感病后,初为水渍状小点,后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有菌脓,病情严重时蔓纵向开裂。瓜染病后,初期形成水渍状暗绿色近圆形凹陷斑,后扩展成不规则淡褐色大病斑,有污白色菌脓溢出,病情严重时出现裂口或臭味腐烂。病株的维管束和瓜肉变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