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遇适宜条件,卵孢子或菌丝体上形成的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起发病。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5°C,分生孢子形成的相对湿度为95%。通常地势低洼、土壤黏重、地下水位高、雨后积水,或浇水过多,田间湿度高等均有利于发病。结果期阴雨连绵,果实易染病。病原主要分布在表土层内,在土壤中越冬。雨后或湿度大,病原迅速增加。适宜条件下侵入植株,并在病残体上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侵害果实。土温低,高湿利于发病。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厘米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