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以卵囊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5-30cm土层中越冬,能够存活1到3年。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越冬孵化,幼虫继续发育并侵入寄主,刺激根部细胞增生形成根结。田间发病的初始虫源主要是病土或病苗。南方根结线虫生存最适温度为25到30摄氏度,高于40℃或低于5℃时很少活动,55℃时经十分钟致死。砂土较粘土危害更重,连作地块、地势高燥、土壤质地疏松、盐分低的土壤适宜线虫活动,有利于发病。根结线虫可在作物收获后在土中残根上生存,通过灌溉水、病土和病苗传播。重茬种植引起植物抗性衰退,根结线虫不断积累;土壤湿度适合蔬菜生长,同时也适于根结线虫活动,尤其是雨季,但在干燥或过湿土壤中,其活动受到抑制。砂性土壤危害常较重;pH4~8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发病。连作地未进行药物防治的田块、温暖干燥疏松透气的沙质土壤、夏秋季阶段性多雨的年份发病重。感病流行期为6—10月,感病生育期为苗期至成株期。南方根结线虫主要以卵、卵囊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中国北方地区也可在保护地内继续为害过冬,是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病苗调运可使线虫远距离传播,田间主要通过病土、病苗、灌溉水和农事操作传播。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越冬卵孵化为幼虫或越冬幼虫侵染寄主幼根。2龄幼虫具有侵染能力,一般从根冠上方侵入幼根,利用口针穿透细胞壁,其分泌液从食道腺注入,引起周围细胞分裂加快,使根形成虫瘿即根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