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早疫病是一种可反复传染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马铃薯的叶片上,同时对叶柄、茎蔓和地下薯块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时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温暖、潮湿的环境利于病害发生,尤其在前期的降雨较多且相对湿度大于80%,平均气温15-30℃时,病情会迅速发展。花期和盛花期,随着雨季来临,病害大面积发生。
风是孢子传播的主要途径,分生孢子可通过叶表皮或气孔侵入植株。早熟品种易感病,且比晚熟品种产生孢子量更多,症状更明显,病情发展更快。退化、衰弱的植株下部老叶易发病,瘠薄和缺肥的地块发病重。病害如果发生在花期,会造成叶片提前干枯脱落,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若发生在生长后期,对产量影响较小,但仍需防范。
病原菌随病株残体、病薯越冬,或在温湿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侵染下一茬马铃薯幼苗,引起田间发病。病原菌还可危害大棚和温室栽培的番茄、辣椒等蔬菜,并在春、夏季侵染大田马铃薯。生长季节中,病斑产生的孢子可由风、雨、昆虫等传播,侵染健康植株。叶面湿润时,孢子萌发并侵入,几天后形成新病斑,再次产生孢子传播。一个生长季节内可发生多次侵染,导致全田发病。
降雨有利于孢子形成,雨后2~3天,空中飞散的孢子数量明显增多,孢子传播高峰期后10~20天,田间发病数量急剧增多。生长早期雨水多,有利于病害流行。重茬地、邻近辣椒、番茄棚室的田块,菌源较多,发病早而重。土壤瘠薄、植株脱肥、生长不良、抗病性降低,均会加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