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水稻纹枯病发病途径如何?怎样防治?

2024-10-08 16:59

水稻纹枯病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引起,是水稻纹枯病大面积传播的首要诱导病菌。此外,水稻种植密度过大、水肥管理不当、药物防治措施不合理等也会导致纹枯病的发生。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和药物防治。农业防治方面,可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灌水遵循“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药物防治方面,可选用井岗霉素粉剂、苯甲丙环唑乳油、已唑醇悬浮剂等农药兑水喷雾,每次施药需连续使用2次,第1次施药后隔7天左右再施第2次药,药液喷到植株中下部以提高防治效果。在水稻分蘖盛期即水稻封行前(纹枯病暂未发病或发病初期),每亩用10%己唑醇40毫升+营养叶面肥粒粒宝30毫升对水20—30公斤;或在水稻分蘖末期即水稻封行后(纹枯病进入快速扩展期),每亩用10%己唑醇55毫升+营养叶面肥粒粒宝30毫升对水30—40公斤,趁早晨露水未干时粗雾喷于水稻下部,可有效预防、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水稻纹枯病菌来源于土壤、稻草等带的菌核,通过雨水、气流、昆虫及农事操作传播。防治药物可选用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噻映酰胺、已唑醇、井冈霉素等。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