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枯萎病是土传病害,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季,长期存活。带菌土壤和病株残渣通过有机肥、风雨、灌溉水、农具等途径传播扩散,引起发病。病原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连作棚室土壤中积累病菌多,是重要发病诱因。高温、高湿环境、低洼积水地块、黏重土壤和酸性土壤发病重。
症状表现为病株下部叶片先黄,逐渐向上发展,叶脉两侧变黄至黄褐色,叶脉呈褐色,严重时全叶枯焦脱落。病株根系发育不良,根部皮层腐烂,新根少或没有,容易拔起。病株结荚明显减少,进入花期后先呈萎蔫状,早晚可恢复正常,后期全天萎蔫甚至枯死。
发生规律为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腐生性较强,从根部伤口侵入。连作地及土壤含水量高的地块发病重。植株发病首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片边缘尤其是尖端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斑,后叶片变黄枯萎,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后整株萎蔫死亡。病株根茎部皮层常开裂,维管束组织变褐,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出现粉色霉层,皮层腐烂引致根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