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叶茎和薯块。首先在叶尖、叶缘出现水浸状褐色斑点,通常在叶片病斑周围形成淡黄色退绿边缘。干燥时,病斑干枯;空气湿度大时,病斑扩大迅速,可扩及叶的大半及全叶。病斑在叶柄和茎上呈黑色或褐色条斑;发病严重时,整株枯干。茎部受害,出现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天气潮湿时,表面也长出白霉,但较稀疏。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大小2~38×12~23(um),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重要病害之一,严重时可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晚疫病主要侵害马铃薯的地上部分和地下块茎,尤其在叶片表面表现最为明显。在马铃薯植株开花前后,叶片会出现不规则形状的病斑,初期叶尖和叶片边缘发生水渍状的黄褐色小斑点,遇到潮湿天气,病斑就会迅速扩大为褐色至黑色,最后全叶发生腐烂现象,病叶有恶臭味。块茎发病时,表面会有淡褐色凹陷不规则病斑,组织变褐色,有恶臭味。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空气潮湿、温暖多雾的条件下最容易发病。
叶片发病,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处,初为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可扩及叶的大半或全叶,边缘有一环白色稀疏的霉轮,在叶背或雨后清晨尤为明显。病斑可扩展到叶柄或叶脉,形成褐色条斑,叶片萎蔫下垂,最后全株焦黑,呈湿腐状。天气干燥时,病斑干燥成褐色,不产生霉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