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是由稻绿核菌引起的、发生在水稻上的一种病害。该病仅在穗部发生,为害稻穗上的部分谷粒。其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小菌块,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为墨绿色或橄榄色,最后开裂,布满墨绿色粉末。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品种和栽培管理。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病菌在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时发病较重。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氮肥用量大,使水稻出穗后生长过于繁茂嫩绿,稻株抗病力减弱,尤其在后期施氮量偏多时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传播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