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为害接近成熟的果实,也称“晚腐病”。病菌侵害果梗和穗轴,近地面的果穗尖端果粒首先发病。果实受害后,先在果面产生针头大的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凹陷,表面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原菌以菌丝体在一年生枝蔓中越冬,翌年春天随风雨传播,潜伏侵染于新梢、幼果中。温度为20℃~29℃时,24小时内可形成孢子。夏季葡萄着色成熟时病害常大流行,降雨后数天易发病,天旱时病情扩展不明显,日灼果粒易感染。栽培环境对炭疽病发生有明显影响,株行过密、双立架葡萄园发病重,宽行稀植园发病轻;施氮过多发病重,配合钾肥可减轻发病;病害先从植株下层发生,靠近地面果穗先发病,后向上蔓延,沙土发病轻,黏土发病重;地势低洼、积水或空气不流通发病重。
1.枝蔓:呈现深褐色椭圆形或条形凹陷病斑,潮湿时表面产生粉红色黏稠物质。
2.叶片:叶缘出现近圆形或椭圆形深褐色病斑,具同心轮纹,导致穿孔,病斑多的叶片萎蔫干枯。
3.花穗:自顶端起,沿花穗轴出现淡褐色病斑,逐渐变黑腐烂。
4.果实:初期中下部产生针尖大小水渍状褐色圆形病斑,逐渐扩大凹陷,呈同心轮纹型,后期变为黑褐色,产生排列规整的小黑点,果实出现萎蔫、僵果、落果等现象。
炭疽病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温度在12-35℃范围外不会发病。病菌通过果实气孔感染,2-3周后出现症状,为第一次感染。病菌还可感染叶梢等组织,无明显症状,成为第二年主要病原。部分病菌侵入幼果后不立即发病,待果实接近成熟时发病。病部不断释放孢子,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葡萄炭疽病症状表现为被侵染处出现褐色小圆斑点,逐渐扩大并凹陷,病斑上产生同心轮纹状线纹及排列整齐的小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