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灰霉病的发病规律有哪些?

2024-09-11 20:18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菌核在土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随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从表皮、气孔或伤口侵入。发病适温为4~32℃,最适温度18~23℃,并要求很高的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在90%以上。因此,冬春温室黄瓜因不及时通风致使湿度大,温度偏低,发病严重。低温高湿,温度在15-28℃,湿度在83%以上,易发病。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孢子囊能萌发和侵入,病害会发生。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的窝风地块,或结露多的保护地发病重。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肥料不足、栽培过密、通风不良或浇水次数过多都能导致病害发生严重。保护地内发病初期可选用10%的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次每亩250克,熏3~4小时。也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1500倍液,或2.5%适乐适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利霉康500倍液,或25%阿西米达悬浮剂1500倍液。黄瓜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黄瓜上的病害。主要危害黄瓜的花、瓜条、叶、茎。病菌多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致花瓣腐烂,并长出灰褐色霉层,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步向幼瓜扩展,被害花和幼瓜的蒂部初呈水渍状,褪色,病部逐渐变软、畏缩、腐烂,表面密生灰褐色霉状物,以后花瓣枯萎脱落。黄瓜灰霉病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生,在温室内发生普遍,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常造成烂花、烂瓜,发病严重的温室可减产20-30%。一般从10月底在北方棚室开始陆续发生,接下来从北向南全国性地进入发病阶段,11月逐渐加重;12月和翌年1月、2月的深冬季节是大暴发的时间;待翌年6月,随着温度的升高,全中国80%的地区黄瓜灰霉病消失。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加强保护地黄瓜的栽培管理,控制大棚、温室的湿度,并结合药剂防治,是防治黄瓜灰霉病的有效方法。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