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菌核秆腐病的发病条件是怎样的?

2024-09-10 07:03

发病较重的主要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主要以菌核在稻桩和稻草或散落于土壤中越冬,可存活多年。当整地灌水时菌核浮于水面,粘附于秧田或叶鞘基部,遇适宜条件(17℃)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侵入叶鞘,后在茎秆及叶鞘内形成菌核。有时病斑表面生浅灰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昆虫传播,也可引起再侵染。但主要以病健株接触短距离再侵染为主。菌核数量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因素。病菌发育温限11-35℃,适温为25-30℃。雨日多,日照少利于菌核病发生。深灌、排水不好田块发病重,中期烤田过度或后期脱水早或过旱发病重。施氮过多、过迟,水稻贪青病重。单季晚稻较早稻病重。高秆较矮秆抗病,抗病性糯稻大于籼稻大于粳稻。抽穗后易发病,虫害重伤口多发病重。稻田间菌核数量多,则发病率高。长期灌水或深灌、排水不好的田块,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过迟,缺乏有机肥和磷钾肥或后期脱肥早衰,发病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