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锈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024-09-03 20:54

玉米锈病的发生环境主要受温度和湿度影响。玉米普通锈病在气温16~23℃、相对湿度较高时发病重,夏孢子在13~16℃时萌发。夜间温度是影响夏孢子形成的主要因素,8℃和32℃时夏孢子形成少且延迟。多雾天气病重。玉米锈病在气温20℃~30℃、阴雨天多、相对湿度95%以上的环境下易发生和流行,主要侵染玉米叶片,严重时可侵染果穗、苞叶和雄花。北方菌原来自病残体夏孢子及转主寄生酢酱草,成为初侵染源。田间叶片发病后,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早熟品种易发病,高温多湿或连阴雨、偏施氮肥发病重。烟台14号、农大60号、黄早四、5003不抗病。玉米生长中后期连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时,发病几率大。普遍锈病在气温16~23℃、经常降雨、相对湿度100%的条件下易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有利于发病。不同玉米品种和品系对锈病抗性差异明显,马齿型较抗病,甜质型抗病性差,早熟品种发病重。高温高湿、偏施氮肥、密度大易发病。在南方,病原锈菌以夏孢子传播,完成病害周年循环。在北方,病原锈菌以冬孢子越冬,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成为初侵染接种体,借气候传播侵染致病,病部产生的夏孢子作为再侵染接种体。北方玉米锈病的初侵菌源还来自南方通过高空远距离传播的夏孢子。早熟品种易发病,马齿型品种较抗病。气温20-30度、阴雨天多、相对湿度95%以上时,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偏施、过施氮肥的植株发病重。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有利于孢子存活、萌发、传播、侵染,发病重。土壤和种植: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大、通风透气差,发病严重。品种的叶色、叶毛多少与病害轻重有关,叶色黄、叶片少的品种发病重。施肥:偏施或多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