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2024-09-03 21:02

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该病害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环境的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兹核菌和稻蠕泡菌等乘虚侵入所至的苗期病害。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水稻立枯病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苗期病害,主要有尖孢镰刀菌、丝核菌和蠕孢菌等。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粪肥、种子和植物病残体上,在遇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或寒流时,病菌侵入幼苗发病。在旱育秧条件下易发生立枯病。主要是由于秧田管理中,通风炼苗不彻底,秧苗生长幼嫩,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差,或遇久阴乍晴和大风天气,在生长繁茂幼嫩处发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