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茎腐性病害,由土壤寄居菌引起。其防治方法包括:无病区加强检疫,防止病害传入;新病区采取扑灭措施,进行深翻改土,改种非寄主作物;老病区实行棉麦轮作,控制病害蔓延。药剂防治方面,病田在小麦拔节期,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75毫升对水40-50千克或绿亨3号800倍液灌根、喷施,可兼治锈病、白粉病。严禁从病区调种,保护无病区;发病田严禁留种,就地封锁,病茬焚烧,减少病源;重病地实行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铵态氮肥,合理灌溉,雨后及时排水。农业防治措施包括清除病残体并焚烧,合理轮作,适期晚播,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化学防治方面,每亩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2.5公斤,掺土15公斤,于犁地前撒施,重病区要多撒。小麦全蚀病的防控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生化防控手段,保护无病区,科学管控感病区扩展蔓延。根据发病规律和各地防病经验,需保护无病区,封锁零星病区,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压低老病区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