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2024-08-26 17:57

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数日,病害发展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连续下雨,病害发展迅速,容易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容易发病。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度受自交系的抗病性、轮作制度、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该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由于玉米大斑病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存在大量病原菌,三是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玉米大斑病主要是由大斑突脐蠕孢菌引起的。发病时一般会从底部的叶片开始往上发展(有时会从中上部叶片开始发病),病情严重时蔓延至全株。病菌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成为发病的初侵染源。在玉米的生长季节中,越冬菌源会产生孢子,孢子能够随着雨水、气流等媒介扩散至植株的叶片上,当温度、湿度适宜时,便会萌发入侵。孢子入侵植株10-14天后,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之后分生孢子又会随着风力、雨水进行传播,继而重复侵染植株。病害发生和流行程度受品种抗感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品种抗病性是决定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