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晚疫病传播方式是什么?

2024-08-14 21:03

该病是由致病疫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和温室栽培的番茄植株上越冬,或以厚垣孢子在落入土中的病株残体上越冬。借助雨水或气流传播,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产生大量菌丝和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气温在18℃~22℃,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宜形成孢子囊。孢子囊在10℃~13℃时产生游动孢子,并在寄主叶面有水膜时侵染。因此,高湿低温,特别是温度波动较大时,有利于病害流行。降雨的早晚和雨日的多少,以及雨量的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等,都直接影响到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茎上的孢子囊借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接触块茎后萌发和侵入,成为来年初次侵染源。一般在地面下5cm以内的发病重,超过5cm深度的发病轻。病菌为害叶片多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而块茎则多通过伤口、皮孔、芽眼,侵入后其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菌的致病力、寄主的感病性及环境条件,在叶片上一般为2~7天,块茎上则需一个月左右。番茄晚疫病在潮湿环境条件下易发病,在18~22℃、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时发病重。温度在20~23℃时病菌菌丝生长快,可借气流、雨水传播,偏施氮肥,连阴雨,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浇水过多,密度过大时利于发病。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过冬,次年通过风、雨传播侵害番茄。雨滴飞溅,把地面病菌带到植株上的情况最多。因此,一般植株多从地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在低温、阴雨、湿度高、露水大、早晨和夜晚多雾的情况下易于发病。较长时间湿度在75%以上,气温在15~25℃之间,病害极易流行;连续晴天,气温上升,病害显著减轻。

推荐文章